奧鋼聯一條產線僅有14人,年產50萬噸鋼!
15世紀以來,奧地利的多納維茨城已經成為煉鐵中心,那時礦石從附近積雪覆蓋的山峰礦山中開采而出。幾個世紀以來,多納維茨城已發展成為哈布斯堡帝國的產鋼中心,20世紀早期它是歐洲最大的鋼廠所在地。雖然今年奧鋼聯集團新軋鋼廠啟動,但工作崗位的數量卻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奧鋼聯在多納維茨附近新建的棒線材生產線近日已經投入熱試。該生產線由達涅利負責建設,年產能55萬噸,總投資1億歐元,生產的棒線材主要供應汽車和能源行業。奧鋼聯集團發言人表示,新建生產線將替代原有的年產能60萬噸的棒線材生產線,其目的是提高奧鋼聯優質棒線材產量以增加高附加值鋼材市場份額,舊的生產線已于2017年1月份以900萬歐元的價格出售。由達涅利提供的這條新生產線與舊的生產線機械結構相似,這便于奧鋼聯對生產進行控制并縮小產品尺寸公差,同時新產線還擴展了產品品種結構。
這家工廠距離維也納西南方向只有兩個小時車程,僅有14人,每年生產50萬噸棒線材,這相當于20世紀60年代一家千余人工廠的產量。工廠中,熾熱的鐵水沿著700米長的生產線蜿蜒流淌。地板上一塵不染,車間內只有設備生產時較低分貝的聲音和工人們偶爾小聲交談的聲音,3名技術人員通過顯示屏監控產出,小心觀察是否有警報信號,如溫度或壓力的激增等。“我們必須明白鋼廠不再是核心雇主。”過去13年間擔任奧鋼聯CEO的沃爾夫岡·埃德爾稱,“從長遠來看,我們將失去大部分焦化廠或高爐旁在高溫惡劣環境下工作的傳統藍領工人,因為這一切將全部用自動化來替代。”
其實,奧鋼聯很早以前就決定不再與國際鋼鐵巨頭在普通鋼種方面進行競爭,生產方向開始轉向高價值的特種產品,這些已能使奧鋼聯保持盈利,如多納維茨生產的棒線材。但是這一轉變對公司所創造的崗位數量和種類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白領技術人員占比越來越高———如多納維茨的3名操控人員———而非昔日的鏟煤工。
這一變化也伴隨著鋼鐵在政治意義方面的作用而凸顯。法國和英國已考慮將鋼廠國有化以阻止其關閉,而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視鋼鐵行業為美國制造業力量的標志以及報酬優厚的藍領工作的來源。而業內人士稱這個觀點過于天真,鋼鐵“將創造就業,但并不一定能夠創造出政府所希望的崗位數量。”世界鋼協總干事埃德溫·巴松稱,“讓這一觀念為全世界所接受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我們正在與歷史經驗和過往看法做斗爭。”
根據世界鋼協統計,在過去的20多年間,隨著新的控制流程創新,全行業制造1噸鋼每小時所需的工人數已從700人降至250人,如近終形連鑄的生產力已得到提升。從2008年至2015年,歐洲的鋼鐵勞動力已縮減約20%(8.4萬個崗位)至32萬個崗位。埃德爾預測,在接下來的10年間鋼鐵行業的就業量會再減少20%。“該行業需要的非技術工人會越來越少。”埃德爾說。
據悉,奧鋼聯的多納維茨生產線位于一個狹長的峽谷內,在峽谷的小溪旁,工廠將3噸鋼筋在奧鋼聯的高爐中煅造成粗線材以用于制造汽車零部件,如德國寶馬、奔馳和奧迪工廠所需的減震器和活塞。除3名技術人員之外,多納維茨剩余的大約300名工人扮演著服務支撐的角色,如物流配送和操作內部軌道系統,而軋鋼廠本身僅需十幾個人即可運作。
未來3年,奧鋼聯計劃在位于多納維茨峽谷下的卡普芬貝格建立一座全自動工廠,生產高科技飛機部件,如抗壓發動機架和起落架部件。盡管細節仍未確定,但是自動化工廠的設立(現雇有2500人)會很大程度上改變就業情況。在接下來的10年間,奧鋼聯計劃使其高爐更加現代化,用于生產普通鋼種的鋼水會在像多納維茨這樣的工廠得到處理。而在多納維茨和林茨的子公司,5座高爐總共2700名工人,工作環境惡劣且都屬于勞動密集型工作。奧鋼聯稱,這些工作崗位大部分可以實現自動化,這樣可為工人提供更為安全和干凈的環境,但工作崗位的數量有可能減少。“鋼鐵生產的未來是什么樣呢?”伊德說,“幸存下來的工作崗位將具有長遠的吸引力。”